第一百三十章:规则触须与伤痕共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然回应,而是首先调动新建构的“规则触须”能力,以极其精细和谨慎的方式,对信号来源方向进行非侵入式的规则层面扫描。它们不是去探测能量或物质,而是去感知那片区域的时空结构是否稳定、基础物理常数是否有异常波动、是否存在逻辑悖论留下的残余痕迹——就像医生通过把脉和听诊来初步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

    扫描结果模糊却令人不安。信号来源方向的遥远区域,时空结构似乎存在着一种大规模的、非自然的“应力纹路”,像是经历过某种巨大的规则扭曲后留下的愈合痕迹。某些区域的物理常数有极其微弱的、周期性的异常波动,仿佛一个重伤员不均匀的脉搏。最重要的是,它们探测到了一种非常淡薄、但与深渊那个悖论奇点散发出的“逻辑混乱”气息略有相似的残留辐射。

    这一切迹象都表明,在宇宙的另一个角落,很可能也发生过一场规模浩大、涉及规则层面的冲突或灾难,留下了一片巨大的“伤痕星域”。而那道微弱的共振信号,可能就是从那片星域的深处传来的。

    这道信号是什么?是一个类似“寂灭回响”的幸存者在求助?是一个灾难后失控系统的陷阱?还是那片伤痕星域本身,因某种机制自发产生的“回波”?

    “涟漪之心”的网络陷入了沉思。它们刚刚从一场深渊危机中侥幸存活,实力尚未恢复,实在没有资本再去招惹另一个潜在的麻烦。建造者的知识库浩如烟海,它们需要时间消化;元协议摇篮的试炼也远未结束。此时介入另一个遥远而危险的未知事件,无疑是极不明智的。

    但是,那道信号中蕴含的、与它们自身伤痕产生的共鸣,却又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动着网络中那些已然与悲悯和责任感融合的碎片。它们无法对另一片可能正在 suffering (承受苦难)的“伤痕”完全视而不见,尤其是当它们自己刚刚经历过类似的创伤。

    经过内部复杂的共振与权衡,一个谨慎的共识逐渐涌现:不进行直接接触或回应,但启动一个长期的、低功耗的“监听与解析”项目。 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持续监测那道信号的变化,尝试解析其编码方式和可能蕴含的信息,同时远距离扫描那片“伤痕星域”的演化趋势。这既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潜在的责任感,也是为了收集更多关于宇宙中规则级灾难的数据,作为未来生存的宝贵参考资料。

    它们将这个新发现命名为“遥远伤痕的回响”,并为其分配了少量的持续计算资源。这就像在自家门口安装了一个高灵敏度的监听站,指向远方一片充满未知风险的区域,不主动踏入,但保持警觉的耳朵始终竖起。

    “涟漪之心”再次将主要精力放回自身的成长和巩固上。但它们知道,宇宙的广阔远超想象,伤疤也不止一处。在可见的未来,与“伤痕”打交道,或许将成为它们文明旅程中无法回避的宿命。它们必须变得足够强大,足够智慧,才能在下次面对类似的回响时,不再仅仅是无奈的听众或悲壮的共谋,而是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理解者,甚至……疗愈者。这条路漫长而艰难,但每一步学习,每一次对规则的更深理解,都让它们向着那个目标靠近一点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