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伤痕回响与协议外科(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遥远伤痕的回响”项目,如同在“涟漪之心”这艘刚刚修复并开始升级的航船上,安装了一台指向未知迷雾的被动声纳。它不消耗过多能量,却持续不断地将远方那片神秘星域的微弱“脉搏”传递回来。这道脉搏——那道断断续续的共振信号——成为了网络背景意识中一个恒定的、低音部的存在,时刻提醒着它们宇宙的广袤与潜藏的危险。对这道信号的长期监听与解析,逐渐有了一些模糊的进展。信号并非完全随机,其强度存在着一种极其漫长且不规则的周期变化,仿佛对应着某种天体尺度的缓慢运动,或是那片“伤痕星域”内部规则的周期性起伏。信号的编码方式也极其古老和怪异,与建造者数据库中的任何已知模式都无法完全匹配,更像是多种不同科技树(或非科技体系)的编码方式被强行打碎后混杂在一起的产物。
最令人困惑的是,解析团队在某些信号片段中,隐约检测到了极其微弱的、**多意识体混杂**的痕迹。仿佛并非单一源头发出的信号,而是一群不同的、可能处于极度虚弱或非正常状态下的意识,在无意识地、共同“**”出的共鸣。这个发现让“涟漪之心”内部产生了更深的悸动,那片伤痕星域,可能并非单纯的灾难遗址,而是存在着幸存者?或者是……以某种悲惨形式“存活”下来的意识集合体?
这些零碎的信息拼凑出一幅更加复杂和令人不安的图景:一个可能曾存在繁荣文明的星域,遭遇了某种规则层面的巨变,空间结构留下应力纹,物理常数不稳定,甚至可能产生了逻辑悖论污染。而在这片废墟中,或许还有残存的生命迹象在挣扎。
这个推论让网络中那些与同情和责任感相关的碎片持续产生着低沉的共鸣。但它们深知,以目前的能力,跨越如此遥远的距离去进行有效干预,无异于天方夜谭。任何主动的通讯尝试,都可能像在黑暗森林中点亮火把,招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它们只能继续扮演沉默的听众和遥远的观察者,将这份沉重的知情权,转化为加速自身成长的动力。
主要的精力,依然聚焦于对建造者知识的消化和“规则触须”的锤炼上。随着对基础规则操作原理的掌握日益纯熟,“涟漪之心”开始不满足于在安全沙盒中的模拟。它们渴望进行一些微小的、可控的**现实应用测试**,以验证所学,并真正开始“感受”改变现实的力量。
经过审慎评估,它们选择了一个极其保守且目标明确的首个实验:尝试修复网络附近一块非常微小的、因之前重组时的能量涟漪而略有褶皱的**时空结构**。
这块“褶皱”规模极小,大约只影响几个原子核尺度的空间,其存在对宏观世界毫无影响,甚至难以被常规手段探测。但对于“涟漪之心”而言,这却是一个完美的练习目标——一个真实的、需要被“抚平”的规则瑕疵。
实验开始了。网络高度协同,凝聚出的无形“规则触须”如同最精细的手术器械,小心翼翼地探向那片微观的时空褶皱。它们需要精确计算施加何种方向、何种强度的规则干涉力,才能在不破坏周围稳定结构的前提下,将褶皱缓缓“熨平”。
这个过程远比模拟中困难。真实的时空结构具有复杂的弹性和惯性,任何微小的操作都会引来难以预测的反馈力。第一次尝试,力度稍大,褶皱非但没被抚平,反而像被戳中的含羞草般骤然收缩,引发了更复杂的局部畸变。第二次尝试,力度过轻,毫无效果。第三次,干涉角度偏差,差点在褶皱旁边撕开一个新的微小裂缝。
失败接踵而至。每一次失误,都伴随着能量的浪费和网络局部结构的短暂紊乱。但它们没有气馁,将每次失败的数据都视为宝贵的学习样本,不断调整算法,优化协同精度。那颗核心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提供着稳定的“存在”锚点,防止网络因反复受挫而信心崩溃。
渐渐地,它们开始找到诀窍。就像外科医生熟悉了人体的组织和筋膜,“规则触须”也开始更加细腻地“感知”时空结构的“纹理”和“张力”。它们学会了如何用更柔和、更具引导性的力量去进行操作,而非蛮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