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两年·积跬步(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日子就像铁道旁的白杨,看着没动,不经意间已蹿高一截。一晃,七六年夏天了。
陈锋坐在监察科长的位置上,已是第四个年头。科室里,周大河这副科长当得愈发稳当,骂娘依旧,但分寸感强了不少。
孙伟自两年前从青干班学习回来,技术上更显扎实,成了科里的技术尖子;王娟也褪去了不少青涩,办事利落,成了可靠的内勤。
两年间,局里院外,风风雨雨从未停歇。
批林批孔的风刮过去,又来了什么“反击右倾翻案风”,会议没少开,文件没少学。陈锋始终把握住一点:任你口号震天响,铁路安全的底线纹丝不动。
该查的隐患一点没手软,该罚的违章一次没姑息。因为几次果断处置避免了潜在事故,他甚至在局里的年度安全生产总结会上被点名表扬过。
李副处长私下说:“你小子,算是趟出一条路来了。”
但陈锋心里清楚,不光要业务硬,还得有拿得出手的功绩,更要有时机和运气。
这两年,他像上紧的发条,除了盯死日常安全,更在琢磨一件事——怎么能让安全工作,做出点“显绩”来。
机会出现在七六年初春。一趟运送援外物资的专列,在东北某编组场发生了一起调车冲突,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延误了发车时间,影响很坏。
事后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的人工扳道岔和信号联系环节多、效率低、容易出错。
这事给了陈锋启发。他联想到平时下段检查时,不少老师傅抱怨调车作业效率提不上去,安全隐患也多。能不能搞个技术革新,优化调车作业流程?
陈锋把这个想法跟孙伟一提,孙伟眼睛就亮了:“科长,这事有搞头!咱们可以研究一下,能不能弄个简易的调车作业信号联动装置,减少人工传递信号的环节和失误。”
两人一拍即合,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搜集资料、跑技术图书馆、找机务段和电务段的老技术员请教。
陈锋负责提出需求和整体思路,孙伟负责技术论证和图纸设计。周大河虽然不懂技术,但也帮着协调下段调研的便利。
这事他们没声张,悄悄进行。毕竟,在“政治挂帅”的背景下,埋头搞技术革新有点“不合时宜”。但陈锋认为,只要能切实提高安全和效率,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功绩,比空谈强。
进展不算快,但也慢慢有了雏形。直到七六年夏天,一个消息传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部里有意在一些基础好的铁路局,试点选拔一批“又红又专”、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副处级领导岗位,尤其是有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
风向,似乎微微变了。
这天,李副处长把陈锋叫到办公室,关上门,神色严肃中带着一丝兴奋。
“小陈,机会来了。”李副处长递过一份内部征求意见稿,“部里要搞试点,我们局分到一个名额,要求在运输安全或技术管理领域有突出表现的科级干部。处里初步意向,推荐你。”
陈锋心下一动,但脸上不动声色:“处长,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