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两年·积跬步(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资历还浅,科里还有老同志…”“资历不是唯一标准。”李副处长打断他,“要的是能力和实绩。你这两年干得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特别是,我听说你私下在搞那个调车作业优化的玩意儿?”
陈锋点点头:“和孙伟一起琢磨了个初步方案,还不成熟。”
“有想法就好!”李副处长一拍大腿,“这次选拔,很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那方案,抓紧时间完善一下,弄个像样的报告出来。这是硬通货!”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过,你也别高兴太早。盯着这位置的人不少。设备处老吴,据说也活动得很厉害。他搞不了技术,就打管理创新的牌,提了个什么‘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口号,听着挺唬人。还有运输处的一个老科长,资历比你老。所以,你这报告,一定要扎实,要有说服力。”
从处长办公室出来,陈锋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机会是来了,但竞争也激烈。他回到科室,立刻把孙伟叫进来,关上门说了情况。
孙伟一听,推了推眼镜,手都有些激动得发颤:“科长,这是关键时刻!咱们的方案肯定行!我今晚就加班,把最后那点电路图捋顺!”
“不光要技术可行,还要有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分析。”陈锋补充道,“数据要准,论证要严密。这报告,可能决定咱们能不能迈上那个台阶。”
接下来的日子,陈锋和孙伟进入了紧张的冲刺阶段。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就泡在办公室搞方案。
周大河知情后,把科里大部分杂事都揽了过去,让两人能专心攻关。王娟则负责资料整理和文稿誊写。
陈锋还特意跑了几个大的编组站,找调车员、连结员、老师傅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现有作业流程的意见和对新方案的看法,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让他们的方案更接底气。
七月的四九城,闷热难当。
四合院里,蝉鸣聒噪。许大茂依旧上蹿下跳,不知又攀上了什么关系,在厂里混了个“运动积极分子”的名头,在院里走路都带着风。傻柱还是看他不顺眼,但似乎也懒得再多管闲事,每天下班就琢磨着弄点吃的。
秦淮茹显得更沉默了,棒梗还在劳教,她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易中海和刘海中似乎也习惯了陈锋在院里的超然地位,很少再指手画脚。
陈锋无暇理会院里的琐事,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那份关系到前途的报告上。夜深人静,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很晚。窗外偶尔传来火车汽笛声,悠长而坚定,像是在为他鼓劲。
他知道,这副处的台阶,光靠等是等不来的,必须靠实实在在的东西去敲开那扇门。
这两年积攒的资历、处理危机展现的能力,再加上这份有可能带来改变的技术方案,就是他全部的筹码。
报告终于完稿那天,陈锋仔细检查了最后一页,合上文件夹。
厚厚的报告,凝聚着他和孙伟数月的心血。他走到窗前,看着远处夜色中闪烁的站场灯火。
下一步,就是把这报告递上去,然后,等待命运的筛子落下。风已经起了,能不能借上这股力,就看这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