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剑起处 第五十七章 人间有书生(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梁国以南,跨越数条大江,穿过数个大小诸侯国,有一片广袤肥沃的平原,被誉为“文萃之壤”。此地文风鼎盛,自古便是出宰相、大儒、诗赋名家之地。平原中央,坐落着一座不设城墙,却比任何雄关巨隘更令人敬畏的城池——文心城。此城无砖石垒砌之墙,却有无数典籍文章构筑起的精神壁垒。城内不见兵戈甲胄,唯有宽袍大袖的士子穿梭如织,空气中弥漫的不是硝烟尘土,而是墨香与清谈之声。楼阁亭台多雅致,飞檐下悬挂的多是题字匾额,而非商号招牌。街道以经史子集命名,如“论语道”、“春秋巷”、“诗三百街”,河流穿城而过,名曰“墨池”。
文心城的中心,并非官衙府邸,而是一座占地极广、历史悠久的书院——明理书院。书院建筑古朴沧桑,古木参天,檐角风铃在微风中发出清越悠扬的声响,如同亘古传来的圣贤低语。此地,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此刻,书院深处,一间极为幽静、四壁皆书的静室之内。
一位老者,正缓缓合上案几上摊开的一卷古籍。那古籍纸页泛黄,边角磨损,显然年代久远,被翻阅了无数次。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衫,头上简单挽了个髻,插着一根普通的木簪。他面容清癯,皱纹深刻,如同千沟万壑,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智慧的沉淀。一双手指节分明,虽显干瘦,却稳定有力,合上书卷的动作轻柔而郑重,仿佛在对待一位老友。
他,便是明理书院的山长,也是当世被尊为“儒圣”的先生,颜青庐。
颜青庐合上书,并未立刻起身。他闭目片刻,似在回味方才所读的精义,又似在感应着什么。静室内,唯有窗外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以及书案上那一缕若有若无的檀香袅袅升起。
忽然,他睁开双眼。
那双眼睛,并不如何明亮锐利,反而有些浑浊,如同蒙尘的古玉。但若仔细看去,便会发现那浑浊深处,是如同星海般浩瀚的深邃与平和,蕴含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与悲悯。
他站起身,步履平稳地走到窗边。
窗外是一片小小的庭院,几杆翠竹,一方石井,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简单清幽,符合他一贯的性情。但他的目光,却并未停留在院中景致上,而是越过院墙,越过文心城无数的书阁屋檐,投向了遥远的南方天际。
南方,是梁国的方向。
良久,颜青庐轻轻叹息一声,声音低沉,带着一种洞悉天机的了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龙虎山上的那位……时隔七十载,终究还是再次背剑下山了。”他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冥冥中的某种存在诉说,“天师剑动,非吉非凶,只循天理。然此番南下,气机牵引,南方星野隐有晦暗……看来,那片土地,怕是难逃一场风波了。”
他并未亲眼所见,亦未收到任何传讯。修为到了他这般境界,早已与天地文运、世间道理心生感应。尤其像龙虎山大天师那般人物,其一举一动,牵涉因果极大,即便相隔万里,其下山时引动的那一丝微妙的天机变化、气运涟漪,也足以被颜青庐这等同处人间巅峰的存在所捕捉。
儒圣,天师。一者秉持文脉,教化苍生,守护人间秩序;一者执掌道统,代天行法,梳理天地气机。看似殊途,实则皆在维系这方天地的平衡。
七十年前,大天师为何下山,颜青庐约莫知晓一些,那关乎一场险些颠覆数个王朝的魔道浩劫,最终被天师以雷霆手段平息,自身亦受重创,回山闭关至今。如今再次下山,虽无当年那般惊天动地的劫气,但那股隐而不发的因果线,指向南方梁国,依旧让颜青庐心中难以平静。
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