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尘封的档案——陈娟“自杀”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市局档案室深处弥漫着旧纸张、灰尘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时间凝固后的沉闷气息。阳光透过高窗,在密集排列的档案柜之间切割出昏黄的光柱,无数微尘在其中无声飞舞,仿佛无数过往岁月的幽灵。张涛在一个角落里,面前摊开着一份略显发黄、纸张边缘已然脆硬的卷宗。牛皮纸封面上,用略显褪色的墨水写着案由和编号:“XX中学女学生陈娟坠楼案”,以及一个标志着“结案”的红色印章,日期是近二十年前。

    年轻刑警小林安静地站在一旁,眼神里带着敬畏与好奇。是他率先发现了赵辉与李婷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共同点,此刻,他跟随张涛,试图一同踏入这段被时光尘封的悲剧。

    张涛深吸了一口气,仿佛需要额外的氧气来穿透这厚重的历史尘埃。他小心翼翼地翻开封面,开始了阅读。最初的几页是现场勘察报告:发现尸体的位置、现场照片(黑白复印件,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冲击)、法医的初步检验记录——死者陈娟,女性,十七岁,XX中学高三学生,符合高坠致死特征。报告措辞冷静、客观,甚至可以说是冰冷。

    接着是询问笔录。张涛的目光变得异常专注,逐字逐句地扫过那些用当年标准钢笔字或老旧打印机留下的陈述。被询问者主要是死者的同学、老师以及发现尸体的校工。

    很快,一种极其怪异的感觉开始在他心头蔓延。

    首先是几名关键目击者的证词。他们分别是:赵辉、李婷、贾强、王萌。卷宗显示,案发前一天晚上,有人看到陈娟晚自习后情绪低落,独自留在教室。而这几个人,都是最后离开教学楼、或者说声称自己最后离开的人之一。

    诡异之处在于他们的证词内容。关于陈娟当时的情绪状态、关于他们离开时看到的情景、甚至关于他们之间简短的对话……这些来自不同个体的回忆,在关键细节上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高度一致性”。并非完全雷同,那太假了。而是像经过精心排练后,各自稍作发挥的“复述”。核心要素:陈娟很忧郁、她说了些类似“活着没意思”的话、她拒绝一同回家、她独自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这些要点在所有证词中反复出现,支撑着“自杀”的推论。

    但这种一致,缺乏鲜活记忆应有的那种细微的偏差、个人视角的独特侧重以及不可避免的模糊感。它们太“完美”了,完美得像是在共同维护某个单一的叙事版本。张涛办案多年,深知真正的目击者证言往往充满矛盾和不确认,需要侦查员去仔细甄别梳理。而这种高度协同,反而显得极不自然。

    “小林,”张涛指着那几份笔录,“你看这几份,特别是赵辉、李婷、贾强、王萌这四个人的。感觉出什么没有?”

    小林凑近仔细看了一会儿,眉头也渐渐皱起:“队长……他们说的……太像了。就像是……背好了答案一样?虽然每个人用的词不太一样,但意思和关键点几乎一模一样。”

    “没错。”张涛声音低沉,“这不是回忆,这是复述。他们在复述同一个故事。”

    继续往下翻,卷宗里记录了死者哥哥陈浩的反应。当时他还只是个刚成年的年轻人。记录显示,他对“自杀”结论表现出极度激烈的抗拒和愤怒,多次到学校和陈娟生前居住的街道派出所吵闹,声称妹妹绝不可能自杀,她前一天还和自己有说有笑计划未来,她一定是被欺负了,甚至暗示有人害了她。但记录这些行为的警员,在卷宗里的批注却带着一种当时常见的、对“闹事”家属的定性:“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接受现实,言语缺乏实证,对其妹死亡原因存有不切实际的臆想。”

    这些冰冷的文字,时隔多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个年轻哥哥的无助、愤怒与被粗暴否定的绝望。张涛想象着那个少年的身影,在庞大的机构和不近人情的结论面前,嘶吼着无人相信的“真相”,最终被定义为“情绪不稳定”,被强行按压下去,直至沉默。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那段批注上敲了敲,心头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

    案卷的最后,是结论页。基于现场无打斗挣扎痕迹、无他人胁迫证据(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以及“多名目击证人”一致证实死者生前情绪低落、有厌世言语,最终判定为自杀。一份份签名和公章,为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画上了一个官方、却似乎掩盖了某些真相的**。

    合上卷宗,张涛久久沉默。档案室的寂静仿佛有了重量,压在他的肩头。陈娟案、赵辉之死、李婷之死……这几个原本分散在不同时空的点,因为“XX中学”这个共同点,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了起来。

    “小林,”他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如刀,“立刻查!赵辉、李婷,还有这个贾强、王萌,他们和陈娟的具体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