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千里寻踪(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长途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前行,仿佛随时都会散架。蓝溪紧握前排座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车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高楼大厦逐渐变为低矮的平房,最后成了连绵的土丘和零星的农田。

    车厢里弥漫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气味——汗味、汽油味和某种家禽的异味混合在一起。坐在她旁边的老妇人身旁放着一个竹笼,里面不时传出鸡鸭的骚动声。每次车身剧烈摇晃,那笼子就会撞上蓝溪的小腿,留下淡淡的污痕。

    她已顾不上这些。

    挎包内层,那张剪报已被摩挲得边缘发毛。七年前的地方小报报道,新丰传习班在某次民俗文化汇演中荣获三等奖,配图是十几个孩子与两位老师的合影。照片模糊不清,但蓝溪坚信,角落里那个低头摆弄衣角的男孩就是她失踪多年的弟弟蓝小宇。

    “新城县到了,要下车的赶紧!”司机粗嘎的喊声打断了蓝溪的思绪。

    她提起简单的行囊,跟着几个当地人挤下车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夹杂着尘土和牲畜粪便的气息。汽车扬长而去,留下她站在路边,望着这个与报道地址相符的“新城县”。

    实际上,这里更像一个扩大版的村庄。几条街道呈十字交错,两旁是些三四层高的旧式楼房,底层开着各式店铺。街上行人不多,偶尔有摩托车呼啸而过,带起一阵飞扬的尘土。

    按照剪报上的地址,蓝溪找到了一个位于县城边缘的区域,却发现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工地,推土机正在轰鸣作业。她的心沉了下去,站在工地围挡外,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姑娘,找谁呢?”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蓝溪转身,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坐在不远处的小卖部门口,摇着蒲扇打量她。

    “奶奶,请问您知道新丰传习班吗?一个唱戏的剧团,以前应该就在这附近。”蓝溪尽量让声音保持平稳,尽管内心早已波澜四起。

    老太太眯起眼睛,蒲扇停顿在半空中。“传习班?好多年前的事喽。你是他们什么人?”

    “我...我想找个人,他可能在那里待过。”蓝溪谨慎地回答,不敢透露太多信息。

    “早没啦,”老太太摇摇头,蒲扇又摇起来,“那块地去年就推平了,要盖新楼。他们剧团搬了好几次,最后听说改名了,具体叫啥我也不记得喽。”

    蓝溪的心一紧,急忙追问:“那您知道他们搬到哪里去了吗?或者有谁可能知道他们的消息?”

    老太太用蒲扇指向县城中心方向:“你去文化馆问问老张头,他管了这么多年文化事,啥班子他都清楚。”

    文化馆是一栋三层的老旧楼房,墙皮有些脱落,露出里面的砖红色。蓝溪推开玻璃门,里面凉爽的空气让她顿时舒爽许多。前台无人,她顺着指示牌找到了“民间艺术研究室”。

    门虚掩着,蓝溪轻轻敲了敲。

    “请进。”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

    房间里堆满了各种资料和文件,几乎无处下脚。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仔细地修复一本破损的线装书。听到蓝溪进来,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敏锐地打量着她。

    “您好,请问是张老师吗?”蓝溪礼貌地问道。

    老者点点头,“我是张为民。有什么事?”

    蓝溪说明来意,并将那张剪报递给老人。张老师接过剪报,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然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新丰传习班...真是好久没听人提起这个名字了。”他站起身,在身后的文件柜里翻找许久,最终抽出一个泛黄的文件夹。

    “他们确实在这里待过几年,”张老师打开文件夹,里面是一些旧照片和文件,“但民间剧团嘛,生存不易。后来场地租金涨了,观众也少了,就搬到了更偏远的地方。”

    蓝溪的心跳加速:“您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吗?”

    张老师摇摇头:“这类小剧团流动性很大,哪里有事就去哪里演。红白喜事,节庆庙会,都是他们的舞台。我记得他们后来改过名字,叫...”他皱眉思索,手指在文件夹中搜寻,最终停在一张简陋的宣传单上。

    “对了,叫‘杨氏传统艺术研习社’。班主叫杨守诚,是个老艺人,坚持了一辈子。”张老师将宣传单递给蓝溪。纸张粗糙,上面印着几行模糊的字和一张更加模糊的剧团合影。

    蓝溪急切地扫过照片上那些小小的面孔,却难以辨认出哪个可能是她弟弟。

    “他们现在在哪里活动?”她几乎是屏住呼吸等待答案。

    张老师又翻找了一会儿,最终摇摇头:“没有固定地址。去年听说他们在平乡镇一带活动,主要是乡下的红白事。但这种小剧团,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就去别处了。”

    看到蓝溪失望的表情,张老师补充道:“你可以去平乡镇问问。那种小地方,来个戏班子是大事,应该有人记得。”

    蓝溪谢过张老师,小心地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