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32章 新的政策春风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时令进入初冬,四九城的天空时常蒙着一层灰蒙蒙的色调。但一股暖流却悄然吹遍了各大国营厂矿——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细则正式下达了,文件中明确提到了可以在部分有条件的国有企业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份红头文件像一块巨石投入湖中,在红星轧钢厂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厂领导班子连续开会学习讨论,中层干部和普通工人们也都在食堂、车间、更衣室里热烈地议论着。
“承包?什么意思?把车间包给个人?”
“那不是成了旧社会的包工头了?”
“听说能多劳多得,干得好能发大财!”
“扯淡吧,万一赔了怎么办?喝西北风去?”
各种声音,有期待,有疑虑,有恐惧,有兴奋。大多数习惯了“大锅饭”安稳日子的人,对未知的变革本能地感到不安。但也有一小部分头脑灵活、有闯劲的人,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机遇。
李厂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风向。在一次厂务扩大会议上,他拿着文件,语气激动地对包括林凡在内的核心骨干说:“同志们,春风来了!这是打破僵局、让咱们厂焕发新生的天赐良机!我认为,我们厂完全有条件进行试点!特别是林凡同志负责的‘三产’公司,效益好,机制活,可以作为承包试点的首选!”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保守派的代表,一位姓赵的副厂长立刻表示反对:“厂长,慎重啊!承包制,听着就好,做起来风险太大!把国有资产交给个人经营,亏了算谁的?工人安置怎么办?搞不好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是要犯大错误的!”
支持改革的另一派则据理力争:“改革就是要敢闯敢试!‘三产’公司本来就是新事物,效益有目共睹,让有能力的同志承包,更能激发活力!总比现在有些车间半死不活强!”
双方争论不休,焦点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三产”公司的实际负责人林凡身上。他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理念的坚定实践者,更是李厂长心目中承包者的不二人选。
赵副厂长把矛头指向林凡:“林凡同志,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承包不是过家家,要负全责的!你敢保证一定能盈利?能保证工人收入只增不减?能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万一搞砸了,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凡身上。林凡面色平静,他知道,这是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也是他走向更大舞台的关键一步。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沉稳地开口:“赵厂长的担心有道理。承包确实有风险,但观望和等待的风险更大。‘三产’公司的发展证明,只要机制对头,管理到位,工人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效益就能上去。如果厂里决定试点,我愿意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我不敢说百分百成功,但我有信心,有能力,更有决心,带领大家闯出一条新路!”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和自信。支持者们纷纷点头,连一些中间派也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李厂长满意地看着林凡,一锤定音:“好!要的就是这股子胆识和担当!这件事厂里会认真研究,尽快拿出方案。林凡同志,你也抓紧时间,准备一个详细的承包方案,要包括产值、利润、上缴、分配、风险抵押等具体内容,越详细越好!”
会议结束后,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全厂,自然也传回了四合院。
阎阜贵第一时间凑到林凡身边,小眼睛里闪着精光:“林凡,听说你要承包公司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以后你就是名副其实的‘林老板’了!有什么用得着我这老家伙的地方,尽管开口!”他已经在盘算着如何从中分一杯羹,哪怕只是沾点光也好。
刘海中则酸溜溜地对老伴说:“哼,看他能嘚瑟几天!承包是那么好搞的?到时候赔个底朝天,看他怎么收场!”但眼神里却藏不住嫉妒。
许大茂听到消息,更是嫉恨交加,暗自咒骂:“妈的,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承包?老子也得想点办法捞点实惠!”他倒卖电影票的行为更加隐蔽,但也更加频繁,试图尽快积累资本。
就连在劳动服务队的棒梗,也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滋味。林凡越是成功,就越衬托出他过去的荒唐和现在的卑微。
林凡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目光,有期待,有嫉妒,有怀疑。他知道,承包这条路绝不平坦,厂内的阻力,院里的风言风语,都只是开始。但他更清楚,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他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