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真境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天王殿、大雄宝殿,挨着转了一圈,静悄悄的,后来顺着侧边一条小路,绕过藏经楼,往后山走。”

    “再往上,空气更清凉了。”

    “豁然一片缓坡梯田铺开在眼前——好家伙!金黄的玉米棒子挂在秆上,油绿的花生藤铺满垄沟,更显眼的是一片片刚收割的大豆杆,饱满的豆荚在秋阳下闪着棕褐色的光。”

    “穿着粗布海青的师父们,卷着袖子,正在劳作呢。”

    他的描述渐次清晰,画面在言语中次第浮现,充满劳动的烟火质感。

    “那一趟,除了入门香花钱,”江昭宁语气带着一丝几近玩味的回甘,“我是真正的一文没往外掏。”

    “快下山时,在寺门口还撞见几个师父正拿着大簸箕给零星的信众分发新收的黄豆呢。”

    “粒粒饱胀,色泽鲜亮得晃人眼。”

    “说是寺里丰收,分享功德。”

    “硬是给我怀里也塞了沉甸甸一大袋。”

    “据我所知,他们吃不完的农作物全部都送给敬老院、福利院或作为礼物送给游客和信众。”

    他顿了顿,目光回到林方政汗涔涔的脸上,那丝玩味与平和都收束了,剩下的是直透心腑的审视,“说实话,那个场面,让我记到今天。”

    “是的,还,还凑合。”

    “肃穆的庙堂钟鼓,鼎盛时熙攘的香火烟雾气,本该是虚无缥缈的焚香诵经之地,可那片金灿灿的庄稼地,那晒场上浓郁的油料和土腥气。”

    “还有师父们劳作时脸上那层晶亮的汗水——这‘人间烟火气’,与‘古寺焚香气’硬是搅和到一块儿去了。”

    “融合得……一点都不生硬,反而觉得本该如此。”

    “你说,这‘还凑合’?”最后一句,尾音沉落,字字千钧,如同巨石压向林方政。

    汗水顺着林方政的眉弓滑落,在下颚处汇聚,悄然无声滑落。

    他只能机械地回应:“……是,是挺好。”

    每一个字都仿佛被无形的海绵吸干水分,干涩异常。

    江昭宁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林方政脸上,深邃而有力:“这才是扎根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真修行,真境界。”

    他轻轻叩击着桌面,“寺庙,固然是四众弟子念经礼佛、过宗教生活的神圣道场。”

    “但如果只知闭门诵经,远离生产,不沾地气,久而久之,恐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经济上仰赖施舍,人格上如何真正独立?”

    “精神上又怎能真正滋养众生?”

    林方政只觉得额角的汗珠不断沁出,顺着鬓角滑下,只能不住地点头,连声称是。

    江昭宁寥寥数语,不仅点出了清凉寺的特色,更如重锤般敲打在他心上——作为旅游局长,自己对这块文化瑰宝的理解,实在太肤浅、太失职了。

    回溯历史长河,佛教初入中土之际,其僧侣的生存方式,确实如江昭宁所暗示的“不沾地气”那般,与华夏农耕文明的深厚土壤格格不入。

    那时的沙门,严格遵循着源自古天竺的“乞食”制度。

    晨曦微露,僧侣们便手持钵盂,次第行于街巷村落,依靠信众布施的一粥一饭维持生命与修行。

    这在印度文化语境中,是僧人舍弃世俗、专心求道的象征,是清净离欲的体现。

    然而,当这朵异域之花生根于中原大地时,其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