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神经拟态服务器的突破(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陈帆的手指停在控制台边缘,监控屏上的资本血脉图仍在缓缓脉动。他没有移开视线,只是低声说:“查物理端口日志的完整备份,从底层存储调。”李航立刻切换至内网审计界面,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系统反馈显示,异常访问发生时,主控中心东侧第三个备用终端曾短暂激活,而该设备自两年前已断电封存。
“有人碰过那台机器。”周婷盯着权限记录,“但生物识别和操作日志全被覆盖,手法干净得不像临时起意。”
“不是外人。”陈帆终于转身,走向实验室通道,“是知道我们架构的人,而且熟悉流程漏洞。从现在起,所有核心操作转入物理隔离区,网络接口全部切断。”
警报解除后三十七分钟,主控中心进入静默模式。外部通信中断,服务器群组转入离线运行状态。三人穿过两道气密门,进入地下三层的研发实验室。这里存放着尚未联网的原型设备——中科院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神经拟态服务器样机。
机柜通体银灰,表面无显示屏,仅有一圈环形指示灯呈暗态静止。这是第一台完全基于非冯·诺依曼架构设计的计算单元,采用忆阻器阵列模拟人脑突触传导机制,能在极低功耗下处理高并发异步信号。
“裸机启动程序准备就绪。”周婷戴上防静电手套,将一块加密固件卡插入主机底部插槽。没有操作系统加载过程,也没有启动画面,指示灯由黑转为淡绿,随即稳定闪烁。
李航连接本地数据源,导入近期收集的二十家券商交易室公开直播流。这些视频原本用于行为模式研究,但由于传统算法无法有效区分真实情绪与伪装反应,项目一度停滞。
“开始首轮信号采集。”他说,按下执行键。
服务器未发出任何提示音,但冷却管道内的液体开始流动,泛起微弱蓝光。主控屏同步开启调试窗口,一串串动态波形缓慢浮现。每一帧都对应着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眼睑抽动频率、嘴角牵拉幅度、喉部吞咽节奏。
“检测到异常信号集群。”系统弹出提示,“目标对象:华东某公募基金首席交易员,时间戳:当前-8分12秒。”
画面定格在一段十秒录像上。该交易员正面对镜头回答提问,表情平静,甚至带着笑意。但系统标记出三处生理指标偏离常态:右眉微抬持续0.4秒,瞳孔瞬时收缩,喉结出现一次非吞咽性颤动。
“假笑。”周婷放大局部,“他在压抑紧张。”
“继续追踪后续动作。”陈帆站在屏幕侧方,目光紧锁波形变化。
三分钟后,该交易员起身离开座位,五分钟后,其所在机构账户下达一笔大规模减持指令,涉及三只热门科技股。
“匹配成功。”李航调出统计模型,“过去七十二小时内,类似组合特征共出现十九次,其中十七次在三分钟内触发卖出操作,准确率89.7%。”
房间里安静了一瞬。
“这不是预测。”周婷轻声说,“是读取。”
陈帆没有回应。他调出另一组历史数据,将去年三季度某次突发抛售事件中的交易员影像重新输入系统。几分钟后,结果返回:在官方公告发布前十二分钟,已有六名关键岗位人员表现出相同生理信号集群。
“信息差不在消息本身。”他说,“而在身体反应。”
李航立即着手优化数据流架构。原始信号维度极高,若按常规方式传输,带宽压力过大。他启用脉冲神经网络进行特征蒸馏,将原始视频流压缩为一组动态参数向量,保留关键神经响应轨迹,同时把数据占用降至原来的十五分之一。
“可以实时跑了。”他确认资源占用率,“只要视频源不断,系统就能持续输出情绪指数。”
周婷则构建双通道验证机制。她将情绪信号输出与资金流向、舆情热度进行交叉加权,设定只有当三项指标同步趋强且置信度超过90%,才生成可执行预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