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万邦来朝与帝国动脉(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楼兰城头的炮声,如同投入西域这潭静水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以惊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那毁天灭地的“雷霆之术”与秦军不可战胜的威名,伴随着商旅的驼铃和使者的快马,迅速传遍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甚至更遥远的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恐惧,是最好的催化剂。
首先做出反应的,是楼兰的近邻,位于天山南麓通道上的车师。车师前王(交河城)与后王(务涂谷)在得知楼兰叛军被摧枯拉朽般碾碎后,内部激烈的争论迅速平息。主战派偃旗息鼓,主和派占据上风。两国几乎同时派出了规格极高的使团,携带本地特产的美玉、骏马、毡毯,怀着忐忑的心情,抵达了宣威城,向安西郡守、将作少府令李默递交国书,表示愿意臣服大秦,永为藩属,请求通商,并希望得到大秦的“庇护”。
紧接着,位于车师以西,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龟兹、焉耆,南道上的且末、精绝、于阗等大小城邦国家,也纷纷遣使来朝。这些使者们穿着各式各样、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操着不同的语言,在宣威城新建的、气势恢宏的郡守府外排起了长队。他们献上琳琅满目的贡品:色泽温润的和田美玉、颗粒饱满的葡萄干、香气浓郁的孜然、色彩艳丽的毛毯、驯良的西域骏马,甚至还有来自更西方的琉璃器皿和奇珍异兽。
宣威城,这座几个月前还只有帐篷和工地的边疆军镇,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万邦来朝的繁华之都。城内专门划出的“四方馆”人满为患,通晓多种胡语的译者成了最忙碌的人。市集上,秦地的丝绸、瓷器、漆器与西域的玉石、香料、牲畜进行着最初级的交易,虽然语言不通,但金银和以物易物的手势是共通的。
李默对于这些前来朝贡的西域使臣,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以太守和九卿的身份,在郡守府正厅接见各国正使,礼仪周全,彰显天朝上国的气度。对于他们献上的贡品,照单全收,并回赐以等值甚至略超的丝绸、瓷器等物,显示大秦的富庶与慷慨。他明确宣布,大秦愿与西域诸国和平共处,保护合法商路,凡尊奉大秦为宗主、按时朝贡、不阻挠商旅者,皆可受大秦庇护,其国君可获大秦册封。
但同时,他也让各国使者“顺便”参观了宣威城外的军营和演武场。当那些使者们看到排列整齐、装备着燧发铳的神机营士兵进行雷霆齐射,尤其是看到那三门曾经轰塌楼兰叛军胆气的青铜火炮再次发出怒吼,将远处的标靶轰得粉碎时,无不面色如土,两股战战,最后一点小心思也烟消云散。
威立于此,恩施于彼。西域诸国,至少在表面上,迅速承认了安西郡的权威和秦帝国的宗主地位。一条以宣威城为中心,辐射整个西域的朝贡与商贸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然而,李默的目光并未停留在万邦来朝的虚荣上。他深知,要使帝国的影响力在西域长久扎根,仅靠军事威慑和朝贡贸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牢固的、双向的经济与文化纽带。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路。
“欲富西域,先通道路;欲固西域,必控商道。”李默在郡守府内,对着巨大的西域沙盘,对麾下文武郑重说道,“此路,乃帝国之动脉,财富之源泉,文明之桥梁!”
他做出了几项关键决策:
第一,设立大秦西域都护府(筹备)。 虽然名义上仍是安西郡,但李默已开始着手搭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管理西域事务能力的机构框架,为未来升级为“都护府”做准备。下设长史、司马等职,负责处理各国事务、维护商路安全、征收关税(初期象征性为主)。
第二,绘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