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号舍之内,暗度陈仓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县试考棚的号舍,

    活像一排排密不透风的鸽子笼,

    低矮逼仄,每间宽不过三尺,

    进深仅四尺,高个子的考生连站直都难,只得蜷缩其中。

    这“鸽子笼”以砖木简陋搭成,

    一排数十间,巷陌纵横,仅容一人通过。

    每间号舍内只有一块凹凸不平的木板充作桌案,

    一个摇摇晃晃的小马扎,

    以及墙角那个散发着刺鼻异味、

    供考生方便的痰盂。

    这便是大明科举最底层的竞技场

    ——童生试第一场,县试的考场。

    童生试乃科举进阶之始,

    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关。

    这第一场县试,由本县知县主持,

    连考五场,每日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日暮交卷。

    首场最为关键,

    考四书文两篇、五经义一篇,

    中者方可参加后续场次。

    而“君子不器”正是首场的四书题之一,

    看似简单,却最考较考生的见识与文思。

    苏惟瑾本无资格踏入这考场。

    他身负“贱籍”,按律不得参与科考。

    然而,张家——本地颇有势力的豪绅,

    为了那个不学无术的嫡子张诚能顺利过了这科举第一关,真是煞费苦心。

    张老爷早已用大把银钱铺路,

    打点了县衙上下。

    他们寻了个由头,

    将苏惟瑾冒籍在张家一个远房亲戚名下,

    身份文牒做得天衣无缝,

    又使钱让书办在登记造册时做了手脚,

    准其入场,却暗中记下:

    此考生成绩单列,

    不参与评等排名

    ——换言之,苏惟瑾只是個影子,

    考得再好,功名也不会落在他头上。

    这一切,只为将他变成张诚案头的一支“活笔”。

    是以,才有了眼前这精心安排的场面。

    苏惟瑾按照事先打点好的安排,

    果然被分在了张诚右侧的号舍。

    两人之间只隔着一道薄薄的木板墙,

    底下还有条宽不及掌的缝隙,

    专供传递物品

    ——自然是给那些“有心人”行方便的。

    张诚腆着肚子,

    费了老牛劲才挤进自己的号舍,

    那身新做的绸缎直裰立刻蹭上了一层灰。

    他嫌弃地呸了两声,

    又紧张兮兮地左右张望,

    活像只偷油吃的老鼠。

    直到瞥见隔壁苏惟瑾那瘦削的身影也安顿下来,

    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肥脸上挤出个油腻的得意笑容,

    用气音哼道:

    “算那书办懂事…喂,苏小九,给老子机灵点!”

    苏惟瑾没理会他,

    自顾自地将考篮放下。

    空气沉闷污浊,

    混合着陈年墨臭、汗臭、

    尿溺的骚臭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

    几乎凝成实质的紧张感。

    他深吸一口气,

    强迫自己忽略这令人窒息的环境不适,

    将笔墨砚台一一取出,摆放整齐,

    动作沉稳,不见丝毫慌乱。

    超频大脑已进入待机状态,

    好似上紧发条的精密仪器,

    只待题目触发。

    不多时,沉重的梆子声“咚——咚——”响起,

    似如敲在每位考生的心尖上,

    预示着考试正式开始。

    甬道尽头传来脚步声,

    有差役举着高高的题目牌在各排号舍间的狭窄通道缓慢走过,

    确保每位考生都能看清。

    那木牌上,浓墨书写,

    赫然正是本次县试第一场的四书题——“子曰:君子不器”。

    题目传来的一刹那,

    张诚那边立刻响起一阵窸窣抓挠声,显然是急了。

    这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远,

    绝非他那个被酒色掏空的脑子能瞬间理解的。

    “喂!听到了吗?

    君子不器!快!快写!”

    张诚压得极低却又急不可耐的声音从板壁下传来,

    伴随着一张小纸条和一块上等徽墨被从缝隙底下飞快地塞了过来。

    苏惟瑾面无表情地捡起纸条和墨锭。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

    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表层释义,君子应博学多才,

    不局限于一门一艺。

    深层引申…君子之道,

    在于体用兼备,道术合一?

    不,这还不够!

    超频大脑疯狂运转,

    无数相关的经义注解、

    历代大儒的阐释、

    乃至超越这个时代的思想火花激烈碰撞!

    电光石火间,

    一个更为大胆、

    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切入点已然成型:

    君子岂止不应局限于“才艺”之器?

    更应超越“形而下”之器,

    直指“形而上”之道!

    君子当“器”而不“器”,

    即具备经世致用之才能(器),

    却不被具体才能、职位、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