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云压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的笑容僵住了,赶紧上前拱手:“刘大人,您怎么来了?”

    “我再不来,你就要把甘泉县的菜价涨到天上去了!”刘满仓的脸色很难看,“方才张典吏查了你的丰裕行,你库房里还有五百斤菠菜、八百斤萝卜,进价不过两文钱一斤,你却卖到十文、八文,这不是哄抬物价是什么?”

    王福贵脸色一白,却还想狡辩:“大人,您有所不知,这运费……”

    “运费?”刘满仓打断他,“你库房里的菜,是上个月从本地菜农手里收的,根本不是外地运来的。你以为我不知道?”

    王福贵顿时哑口无言。他没想到刘满仓查得这么清楚。

    “周虎,”刘满仓看向周虎,“把王福贵带回县衙,按《大清律》‘奸商囤积居奇’条处理。另外,查封丰裕行的库房,将里面的蔬菜按平价卖给百姓。”

    “是!”周虎上前,一把抓住王福贵的胳膊。

    王福贵挣扎着:“大人饶命!我再也不敢了!您放了我吧!”

    刘满仓却没理会他,转身对众人说:“乡亲们,县衙已经开始协调调运蔬菜,很快就会有新的蔬菜运进来。从今日起,所有商户的蔬菜售价,必须按上个月的市价出售,若有敢违抗者,一律严惩。另外,县衙会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设立平价菜摊,由衙役负责售卖,保证大家都能买得起菜。”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刚才那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对着刘满仓连连作揖:“多谢刘大人!您真是我们的青天大老爷!”

    刘满仓摆了摆手:“这是我该做的。大家先去平价菜摊买菜,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安排好集市的事,刘满仓才和周虎赶往驿站。驿站的驿丞听说知县要发加急公文,不敢怠慢,立刻让人备好笔墨纸砚。刘满仓拿起笔,飞快地写了起来——他详细描述了甘泉县的霜冻灾情,蔬菜绝收的情况,以及百姓面临的困境,请求延安府知府立刻调拨蔬菜支援,并协调周边州县协助调运。

    写完后,他盖上知县大印,递给驿丞:“立刻派人送往延安府,务必在明日午时前送到知府大人手中。”

    “大人放心,小人亲自安排。”驿丞接过公文,快步走了出去。

    从驿站出来,天已经黑了。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周虎忍不住问:“大人,您说延安府那边会同意调拨蔬菜吗?毕竟现在各地都可能有灾情,他们自己也未必宽裕。”

    刘满仓叹了口气:“不知道。但我们必须试试。如果延安府不行,我们就向陕西布政使司求援,总有办法的。”

    他抬头望了望天空,月亮被厚厚的云层遮住,只有几颗星星在寒风中闪烁。他想起雍正皇帝登基以来,一直强调“以民为本”,要求各级官员重视民生。要是因为蔬菜供应不上,导致百姓受苦,他这个知县,就算是失职了。

    “走,回县衙。”刘满仓说,“还有很多事要做。”

    回到县衙时,张敬之已经把县里商户的存货清单整理好了。刘满仓一看,心里凉了半截——全县所有商户的蔬菜存货加起来,只有三千多斤,而且大多是冻得不太严重的白菜和萝卜,菠菜、生菜这些叶菜只有不到两百斤。按县城五千多人口计算,每人每天吃半斤菜,这些存货顶多够吃一天半。

    “情况不太妙啊。”张敬之叹了口气,“而且,方才我听说,周边的延长县、延川县也发生了霜冻,他们自己的蔬菜也不够吃,怕是调不过来。”

    刘满仓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知道,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地调运上。必须想别的办法。

    “张典吏,县里有没有种植冬菜的农户?”刘满仓突然问。

    “冬菜?”张敬之愣了一下,“有是有,不过不多。冬菜是耐寒的品种,一般种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产量不高,大多是农户自己吃,很少拿到集市上卖。”

    “不管多少,都要收上来。”刘满仓说,“你让人去各村通知,凡是有冬菜的农户,县衙按高于市价两文钱的价格收购,统一调配。另外,你去查一下县衙的菜园,看看还有没有能吃的蔬菜。”

    甘泉县衙后面有一片菜园,是前任知县留下的,平日里由衙役们打理,种些蔬菜供县衙自用。张敬之赶紧让人去查,没过多久,衙役回来禀报:“大人,菜园里还有些香菜、蒜苗,还有一片白菜,因为种在墙角,背风,没怎么冻着,大概有两百多斤。”

    “好!”刘满仓站起身,“把这些蔬菜也运到平价菜摊,和商户的存货一起卖。另外,周虎,你带几个衙役,去城外的山上看看,有没有能吃的野菜。虽然冬天野菜少,但说不定能找到一些。”

    “是!”

    安排好这些,刘满仓又让人去准备御寒的衣物和粮食,分发给受灾的菜农。他知道,菜农们损失惨重,要是不帮他们一把,明年开春怕是连种子都买不起了。

    忙到后半夜,刘满仓才回到后衙休息。他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全是蔬菜供应的事——延安府的公文什么时候能有回复?冬菜能收上来多少?山上能不能找到野菜?

    迷迷糊糊中,他仿佛听到了百姓们的哭声,又仿佛看到了雍正皇帝严厉的眼神。他猛地坐起身,披上衣服,走到书桌前,又写了一封信——这次是写给陕西布政使司的,请求布政使司协调全省的蔬菜调运,支援甘泉县。

    写完信,天已经蒙蒙亮了。他让人把信送到驿站,然后洗漱完毕,又去了集市。

    平价菜摊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衙役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售卖蔬菜,菠菜五文钱两斤,萝卜五文钱三斤,比昨日的市价低了一半还多。百姓们脸上都带着笑容,一边买菜,一边称赞刘满仓是个好官。

    刘满仓心里稍感安慰。可他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存货卖完了,要是新的蔬菜还没运进来,麻烦就大了。

    他正站在一旁观察,一个衙役快步跑了过来:“大人,延安府的回信到了!”

    刘满仓赶紧接过信,拆开一看,脸上露出了笑容。延安府知府在信中说,已经知晓甘泉县的灾情,府里库存还有两千斤蔬菜,将立刻派人运往甘泉。另外,知府已经协调了庆阳府和榆林府,庆阳府有三千斤冬菜可以调拨,榆林府虽然蔬菜不多,但愿意支援五百斤土豆。

    “太好了!”刘满仓激动地说,“周虎,你立刻带人去延安府接运蔬菜。记住,路上一定要小心,别让蔬菜冻着了。”

    “是!大人放心!”周虎兴冲冲地走了。

    接下来的几天,刘满仓每天都在县衙和集市之间奔波。他让人加固了平价菜摊的棚子,防止蔬菜被冻坏;又组织衙役帮菜农们清理冻坏的菜地,为明年开春种植做准备;还亲自去受灾的菜农家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给他们送去粮食和衣物。

    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前,他们总觉得知县是高高在上的官,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可现在,他们看到刘满仓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忙活,脸上冻得通红,鞋子上沾满了泥土,心里都很感动。有些菜农主动把家里藏的冬菜拿出来,送给县衙;还有些商户,看到县衙这么努力,也不敢再哄抬物价,主动按平价出售蔬菜。

    三天后,周虎带着延安府的蔬菜回来了。紧接着,庆阳府的冬菜和榆林府的土豆也陆续运到。刘满仓让人把这些蔬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在平价菜摊售卖,另一部分则分给受灾的菜农和城里的贫民。

    集市上的菜价渐渐稳定下来,恢复到了霜冻前的水平。百姓们再也不用为吃不上菜发愁了。

    这一天,刘满仓正在县衙批阅公文,张敬之拿着一份报表走了进来:“大人,您看,这是这几天的蔬菜售卖情况。平价菜摊一共卖出了五千多斤蔬菜,受灾的菜农和贫民都领到了救济的蔬菜。现在,县里的蔬菜供应已经基本稳定了。”

    刘满仓接过报表,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想起这几天的忙碌,虽然累,但看到百姓们脸上的笑容,一切都值了。

    “张典吏,你做得很好。”刘满仓说,“不过,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冬天还长,说不定还会有霜冻。你让人去通知菜农,教他们一些防冻的方法,比如给菜地盖草席、烧火驱寒。另外,县衙的菜园也要扩大种植面积,多种些耐寒的蔬菜,以备不时之需。”

    “是,大人。”

    张敬之走后,刘满仓走到窗边。窗外的阳光很好,照在地上的霜上,反射出晶莹的光芒。他想起雍正皇帝常说的“居官者,当以百姓之心为心”,觉得自己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作为一方父母官,不需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能在百姓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最大的政绩。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八个字:“冻云压境,民心为暖。”

    写完后,他放下笔,望着窗外的阳光,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知道,这个冬天,甘泉县的百姓,不会再冷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