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杜牧:晚唐诗坛最“俊爽”的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景说想法,读着美,品着有劲儿。

    先看《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以为他就是觉得枫叶好看,才停车?不对!晚唐那会儿,很多诗人写秋天都透着一股“悲凉”,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可杜牧偏不。他写的秋天,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经了霜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还艳!

    这哪里是写枫叶?是写他人生态度:就算身处晚唐这个“寒冬”,就算理想没实现,也不能消沉,要像枫叶一样,经点挫折反而更有劲儿、更出彩。这种积极向上的劲儿,在晚唐的“悲秋”诗里,就像一束光,特别亮眼。

    再看《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江南春天,画面感绝了——千里之外都是黄莺叫,绿树红花相映,水边的村子、山上的城郭,酒旗在风里飘;还有南朝留下的几百座寺庙,在烟雨中若隐若现。读着这首诗,就像打开了一幅江南春画,连风的味道、雨的湿气都能感觉到。

    杜牧不只是写春景。“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有说法的——南朝的皇帝信佛,建了好多寺庙,花了好多钱,最后国家还是亡了。他写这个,是在提醒晚唐的皇帝:别学南朝,光靠信佛、盖寺庙没用,得好好治理国家,不然再美的风景,也保不住。

    杜牧的写景诗,从来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的景里,有他的心情,有他的想法,还有他对国家的关心。这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的写法,让他的写景诗比一般的“风景照”有深度多了。

    《阿房宫赋》:一篇古文,骂醒晚唐的“糊涂蛋”

    除了诗,杜牧的古文也厉害,最有名的就是《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不光是千古名篇,还是杜牧“借古讽今”的“升级版”——他写秦朝的阿房宫,其实是在骂晚唐的统治者,一点都不绕弯子,骂得又狠又有文采。

    阿房宫是秦始皇建的,据说大得能住几万人,里面的柱子比树粗,宫里的珍宝堆成山,宫女多到“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渭水都因为宫女倒的胭脂水变浑浊了)。杜牧写这些,不是为了“炫耀”阿房宫多奢华,是为了说:“秦始皇这么浪费,这么欺负百姓,最后秦朝才亡了!”

    然后他笔锋一转,直接对准晚唐:“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过来就是:“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朝的是秦朝自己,不是天下人!要是六国好好对待百姓,就能抵抗秦国;要是秦朝好好对待百姓,就能传好多代,谁能灭了它?”

    这话多狠!晚唐的皇帝天天盖宫殿、乱花钱,跟秦始皇一样浪费,杜牧就是在说:“你们再这么折腾,就跟秦朝一个下场!”

    更厉害的是,《阿房宫赋》不光有“骂”,还有“劝”。最后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来的人只知道为秦朝的灭亡悲哀,却不吸取教训,将来也会有更后来的人,为他们的灭亡悲哀。这话就像一记耳光,狠狠打在晚唐统治者的脸上。

    这篇文章为啥能成千古名篇?因为它不光辞藻华丽(比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还特别有力量——没有空讲道理,全是用阿房宫的奢华和秦朝的灭亡做例子,让你一看就懂,一懂就怕。据说后来唐敬宗看了这篇文章,都吓得不敢再随便盖宫殿了,你说它的影响力多大!

    诗风“俊爽峭健”:杜牧的诗,为啥读着就“痛快”?

    聊了这么多,得说说杜牧的诗风——“俊爽峭健”。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就是说他的诗:豪放不啰嗦,细腻不矫情,有劲儿还不生硬,读着特别“痛快”。

    “俊爽”就是“清爽、利落”。杜牧写诗不堆华丽的词藻,不搞复杂的格律,有话直说。比如《泊秦淮》,四句诗,没一个生僻字,却把“晚唐统治者享乐误国”的意思说透了;《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话就开了个历史脑洞,清爽又有趣。

    “峭健”就是“有棱角、有力量”。他的诗不软趴趴,不管是骂统治者,还是抒感情,都带着一股劲儿。比如《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看似写小事,却戳中了安史之乱的根源,有力量;《山行》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似写风景,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棱角。

    这种诗风,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他是杜佑的孙子,家里的万卷书养出了他的眼界,仕途的挫折没磨掉他的棱角,所以他的诗既有文人的细腻,又有政治家的豪放,不像李商隐的诗那么“隐晦”,也不像白居易的诗那么“直白”,刚好卡在一个“痛快又有深度”的点上。

    在晚唐诗坛,很多诗人要么写得“无病**”,要么写得“晦涩难懂”,杜牧的“俊爽峭健”就像一股清流——他的诗好懂,却不浅薄;有深度,却不晦涩。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文人,都能读懂,都能喜欢,所以才能流传千年。

    晚唐诗坛的“光”,不止照亮当时,还暖到现在

    杜牧在晚唐诗坛的地位,不是靠“小李杜”这个名号撑起来的,是靠他一首首有血有肉的诗、一篇篇有劲儿的文撑起来的。

    他的咏史诗,是晚唐的“镜子”,照出了当时的腐败和荒唐;他的抒情诗,是普通人的“心里话”,写出了离别、后悔、怅惘的真实;他的写景诗,是人生的“小太阳”,透着不服输的积极劲儿;他的《阿房宫赋》,是醒世的“警钟”,骂醒了多少糊涂的统治者。

    现在读杜牧的诗,还是会被打动:读《泊秦淮》,会为晚唐的荒唐叹气;读《遣怀》,会想起自己的年轻岁月;读《山行》,会被枫叶的劲儿鼓舞;读《阿房宫赋》,会明白“爱惜百姓”的道理。

    这就是杜牧的厉害——他的诗不光属于晚唐,还属于每一个时代。他就像晚唐诗坛的一束“俊爽”之光,不光照亮了当时的黑暗,还暖到了现在,让我们不管过了多久,都能从他的诗里,读到真实、读到力量、读到人生的道理。

章节目录